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lygqingchun的博客

高中语文教师的快乐天地。

 
 
 

日志

 
 

上枢密韩太尉书  

2007-08-11 18:43:37|  分类: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备课时间:2007-3-5

教学目标:

1、读:学生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一、二节。

2、说:学生能结合课文下注释和教师指导翻译课文。

3、议:师生共同讨论,理解此封书信是怎样打动韩太尉的。

4、练:向你仰慕的人写一封求见信。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假如让你写一封自荐信给一位有名望的人士,你打算从何人手,打算采用什么办法打动对方,让他接纳你?当年,年仅19岁的新科进士苏辙,竟以一篇《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信,让当时身居要职的枢密使韩琦为之击节称诵,从而对他刮目相看。苏辙在信中都说了些什么?怎样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书信(板书课题、作者)。

说起书信,我想问大家一下,一封书信应由哪几部分组成?(称呼、正文、祝颂语、署名、日期。)大家迅速扫描一下课文,此封书信都有这几部分吗?

解题:此文系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二、导学:

(一)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的音,不能通读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自读情况:

生字读音:辙生好(hao4)为文     动向乎其言而见( xian4)乎其文       嵩、华(hua4)之高

难读通的句子:根据学生提出的不能通读的地方,或请学生帮助读,或教师作范读指导。

3、教师范读课文。进一步帮学生为生字正音,排除不能通读的地方。

4、学生自读:要求 :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读熟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

6、学生对照注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

1、质疑:学生问疑不能翻译的句子,然后由学生或教师为问疑学生解疑。

2、指名分节翻译课文。

3、指导学生注意下列词语:

一词多义:

生:生性、平生。    辙生好为文   出生。辙生十有九年矣

见:拜见。                而辙也未之见焉   同“现”。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故决然舍去

连词,但是。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虽:虽然                    虽无所不读



        即使                   虽多而何为



顾:看、望               北顾黄河之奔流



        回头看              顾野有麦场



        拜访                   三顾茅庐



古今词义:



党:古义:五百家为党。       邻里乡党人              今义:政党、集团。



向:古义:以前,先前。       向之来                       今义:方向。



游:古义:交往。                  其居家所与游者        今义:游览,游泳。



三、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苏辙在1057年科举考试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进士,但他写给韩琦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这封求见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他那篇应试文章所无法相比的。



苏辙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



苏辙当时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他是怎样向韩太尉表达希望得到他的接见这个意思的呢?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品读课文。



二、品读:



(一)再次朗读课文,努力做到能背诵课文第一、二节,然后小组讨论,苏辙是怎样向韩太尉表达希望得到他接见这个意思的呢?



(二)交流讨论结果:只要学生能大致讲出理由即可,不要求准确、全面。(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分析问题的机会,只要能说出以下内容就说明学生已初步读懂了课文: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然后谈自己养气的方法,从而很自然的把拜见韩太尉纳入谈论的话题,从而表达出了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见的意思。)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提问: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对作者的观点说的明白些就是:文章要有“文气”,写文章的方法不是学会的,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文气”是就作品而言,指充盈于作品中的充沛的精神力量;“养气”是就作者而言,指文章作者培养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修养。苏辙的观点说的再明白一些就是:文章要有充沛的精神力量,写文章的方法不是学会的,写文章的人要善于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和提高艺术修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这个问题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主要观点:文章的语言、技巧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学会,但文章中所体现出作者的思想、精神、气质则必须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不是学会的。)



2、提问: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作者提出观点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内在修养→养气



司马迁:行天下→丰富外在阅历→养气



二人养气的途径不同,但都使他们的文章达到了文气充沛的效果。(学生读相关内容)



作者在第一节末总结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养气的结果。(学生读相关内容。)



3、提问:作者在第二段中为什么说“决然舍去”呢?首先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讨论并归纳:1)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2)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3)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教师小结:因为在苏辙看来,外在阅历不足以增长见识,内在修养不足以激发志气,总之对他来说不足以养气。所以苏辙“决然舍去”。



4、提问:作者马上道明了“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5、提问: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1)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2)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3)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4)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从这里看到苏辙认为养气的途径(养气的途径有加强内在修养和丰富外在阅历两条)哪个更重要?(丰富外在阅历)这样作者就很自然的将结识韩琦纳入丰富个人外在阅历的话题之中。



6、提问: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仰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教师补充:苏辙的赞颂是否言过其实。“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数句,并非对韩琦的溢美之辞。《宋史·韩琦传》载:“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当时民间还流传“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的谚语。可见苏辙的赞颂是实事求是的。)



至此,苏辙非常曲折而委婉地将自己希望得到韩太尉接见的意思表达了出来。



7、后两节中作者进一步将希望得到韩琦接见之意明确表达了出来。请说说是哪些地方?



8、小结:作者在给韩太尉的信中发表了自己对作文章的看法,以及离开家乡壮游天下的所见,并希望见到韩太尉,得到他的指教。这封信写得汪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



(四)韩琦对这封信为什么会击节称诵,归纳写作上的特点:



1、作者的切入点好,从自己独到的见解问题写起(还可以从名人感兴趣的话题谈起);



2、对太尉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过分的吹捧之嫌;



3、作者非常尊重太尉,委婉地提出见面请求。



三、练笔:试借鉴苏辙的做法,请给自己仰慕的名人写一封信,表达希望你去拜访时能得到他的接见之意。

  评论这张
 
阅读(14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