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lygqingchun的博客

高中语文教师的快乐天地。

 
 
 

日志

 
 

后赤壁赋   教案  

2007-08-11 18:03:07|  分类: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备课时间:2007-3-19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顾”“中流”“几何”“望”等词语在文的词义

2、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上不假辞藻,自然工致,诗情画意的特色

3、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和所写景、事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通过鹤与梦中道士所表现出的超尘绝世的奇思遐想,体会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

2、领会作者内心深处那种被贬谪之后的苦闷心情。

过程与方法: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

2、学生读课文,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导入新课: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或者:回忆课文《超然台记》,学生思考作者旷达的胸怀是如何表现的?背诵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些诗文都可以看出作者的超然乐观的情怀。(也

二、自由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可引用《前赤壁赋》进行对比阅读)

临皋 履巉岩 踞虎豹 登虬龙 攀栖鹘 俯冯夷之幽宫 予亦悄然而悲 玄裳缟衣 戛然长鸣 羽衣翩跹 作揖

三、再读课文

1、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学生先读课文,后填表充实后赤壁赋的内容)

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划出相关语句)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时间 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景色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乐—悲—惆怅迷茫

心情 乐—悲—乐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节

1、重点词语:

十月之望 二客从予 归而谋诸妇 以待不时之须(防备,可意译为应付)

2、重点语句: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如此良夜何 顾安所得酒乎

3、成语一个

不时之须

4、这一部分的情感如何?找出一个字。

明确:并板书“乐”字。

5、深入探究:

作者为什么而“乐”?“乐”的表现怎样?

明确:1景色清幽美好,又有好友同行。2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学生翻译)B欲复游赤壁。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第三、四节

一、读课文第三节

1、重点词语

曾日月之几何 履巉岩 披蒙茸 攀栖鹘之危巢 凛乎其不可久留也(与“放乎中流”辩)

四顾寂寥(顾安所得酒乎)

2、词类活用

A予乃摄衣而上 B掠予舟而西也 C横江东来D履巉岩    (选出不同的一项)   

3、重点句翻译:

A、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4、问题探讨:

A、联系一、二节,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由“乐”到“悲”(“顾而乐之”到“悄然而悲”)

B、研读课文,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悲伤?

①江山不可复识矣②二客不能从焉③高处所见的凄凉之景

C、除了以上景物,作者还写到了什么?

明确:这里还写到“鹤”。

老师补充介绍鹤在古典文学中的象征意蕴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为作者所偏爱,苏子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

D、作者是如何逢鹤的?

明确:是在“时夜将半、四顾寂寥”的情况之下遇到鹤的。为下文写梦以及超脱而不得留下伏笔。

二、读最后一节:

1、重点字词:道士顾笑

2、翻译句子: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3、问题探讨:

A、对鹤和道士的描写表现了苏轼的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明确:可以说是一种道家超越自然的思想的体现

B、无论对梦还是对鹤,作者的描写感觉都是很真实的。但结尾却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何也?

明确:正是作者想摆脱现实,超越凡尘而又不能实现的痛苦的流露。

补充:公元1100年,作者遇赦,1101年《自题金山画像》中写自己:“心似己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流露出英雄失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那三个州就是他一生的三个贬所)。



另外:苏东坡谈其《西江月》词时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即是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
  评论这张
 
阅读(44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