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 “炀”“赭”“愠”“桎梏”“更”黔“”等词在文中的读音
2、掌握文中重要虚实词的意义、古近异义、特殊句式。
3、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
4、学习借鉴文章的巧妙构思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圈出难理解的词、句子。
2、老师范读文章,学生根据首段中的“骇”“疑”“喜”理请文章的层次
3、师生互动,解决相关疑难词语、句子,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怀才不遇之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贿赂公行、猜忌横行、俗见混乱社会的愤激之情
课 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朋友遭遇不幸,自己表示同情,这是人之常情,但也有人对朋友的不幸表示祝贺,这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呢?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名文《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
二、学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1、泯 炀 滫瀡 愠 孽 黔 赭 宥 桎梏
三、老师范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提示,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部分:1节,获知朋友家失火后作者思想情绪的变化(骇—疑—喜)
(二)部分:2—6节,具体解释思想情绪变化的原因
(三)部分:7—8节,引用古人的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真实的想法。
四、师生互动,解决1—3段的文言现象。
(一)重要词语解释
1知足下遇火灾,( 对别人的尊称 )
2终乃大喜,( 却 )
3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慰问 )(改变)
4道远言略, ( 道路 )
5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就是 )
6足下勤奉养,( 供养父母 )
7以震骇左右,(使……受到惊骇 )
8乃始厄困震悸,( 却 )( 遭受)
9有群小之愠( 怨恨 ),
10而后能 光明,(见到光明 )
11斯道辽阔诞漫,(道理 )
12虽圣人不能必是必信,( 即使 )
(二)特殊句式
1、仆始闻而骇(省略句)
2、惟恬安无事是望也(宾语前置句)
五:问题探讨
(一):作者听到朋友家里失火,他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
骇——疑——喜
(二)作者为什么感到骇?(该问题可以分解为:王参元是怎样的人,他的遭遇如何两个小问题)
明确:
王参元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足下勤奉养,宁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但无辜遭遇火灾,(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最起码的生活都无法保障,(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令人同情,使人惊骇。
(三)作者为什么感到疑?
明确:
古人认为祸福相依,担大任必先经大难,但作者反对这种宿命论,对之持怀疑的态度。
(四)骇和疑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
明确:
疑是对骇的深化,火灾可怕,但愚弄麻木“凡人”的迷信更为可怕。
六、板书设计
重要词语 特殊句式
文章结构:
(一)部分:1节,获知朋友家失火后作者思想情绪的变化(骇—疑—喜)
(二)部分:2—6节,具体解释思想情绪变化的原因
(三)部分:7—8节,引用古人的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真实的想法。
第二课时
时 间:
教学要点:研讨课文内容
一、问题设计:
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
(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
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
(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
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3、读第三节,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研讨重点语句“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谋,以侥幸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明确:首先要有杰出的才能,其次要有过人的气度。(突出了作者对“贤而能忍的重视”)
补充引导:张良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补充说明,张良只具其一,未具其二,是以老人教之。
从而得出一个观点,忍小忿而就大谋
4、分析课文第四、第五节:
问题:A、疏通两个人物事例中的文字。并用“活国/复国”加以概括
B、研讨: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正衬和反衬,有力地证明了能忍则成大事,不忍则坏大事的道理)
5、研讨: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张良名显天下,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并成就了大业。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巩固练习
1、词类活用梳理:
(1)臣妾于吴者(n—v做奴仆)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 ……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动,使……受惊,使……发怒)
2、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相信,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三:板书设计
(做法) (作用) (原因)
举例论证论点 郑伯 肉袒牵羊以逆 活国
(论证论点) 能忍
勾践 卧薪尝胆 复国
(映衬) ==== 强调“忍”
高祖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败亡 不能忍
(对比)
项羽 轻用其锋 胜利 能忍
(突出论点) 史公之疑 魁梧奇伟 (出名原因)
(对比) 盖世之才,过人之节 ==== 突出“忍”
实际情况 状貌如妇人女子
四、作业设计
完成《学习与评价》
五、教案后感
本文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能,所以写作时候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重要的作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本文的几个特点:
一、总冒开头,一字立骨。二选材典型,翻出新意。三、比喻形象,急脉缓受。四、对比衬托,烘云托月。五、结构严密,文笔曲折。
本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不成熟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譬如把刘、项的成败说成是忍,又说忍是留侯品德节操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特点,而这特点经老人一次指教即能形成等等,都带有片面性,这是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评论